科幻:从小说到电影
电影的视听元素
视觉语言:摄影
- 景别
- 景别:画框与呈现物体关系
- 大特写:例如面部
- 特写:例如肩膀以上
- 中景:例如上半身
- 全景:例如全身
- 远景:Z轴远离物体
- 景别:画框与呈现物体关系
- 角度
- 航拍、高低角度、3/4面、侧面、正面
- 广角、插入、2T、双人、单人
- 运动(摄影机)
- 升降、平移、推拉、摇
- 调度(演员、车辆)
- 出入画面(人、物体)
- 其他
视觉语言:构图
- 虚实
- 深度
- 重叠、聚焦、比例
- 对称、平衡、连续、不规则性
- 形状、纹理/肌理
- 明暗
- 景别
- 开放、封闭
视觉语言:色彩
- 色相:色彩名称
- 饱和度:纯净度。饱和色V.S.不饱和色
- 冷色、暖色
- 色调色彩能传达怎样的信息?
- 整个电影的主色调是怎样的?为什么这样?
- 某个场景的色彩是怎样设计的?独特吗?跟惯例一样吗?
- 科幻电影的色彩设计跟其他影片差别大吗?为什么?
视觉语言:透视
- 不同透视使用的作用是怎样的?
- 科幻电影在不同故事状态下,是否有透视的一些惯例形成?
视觉语言:剪辑
- 画面之间怎么衔接的?
- 为什么这么衔接?
- 导演怎样通过独特的画面关系完成故事?
- 科幻电影的剪辑有独特性吗?
听觉语言
- 录音:现场的还是后期的?
- 音效:独特吗?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?组合起来又是怎样的?
- 音乐:有音乐吗?风格是怎样的?跟画面的结合、故事的结合是怎样的?
- 科幻电影的听觉语言跟其他影片有差异吗?差异是怎样的?
表演
- 不同演员的表演有怎样的 特点?
- 类型片的人物有特别的表演模式吗?
电影是一种形式系统:
- 电影是一种整体性的关联结构,元素之间有着整体关系,彼此依赖,相互影响
- 科幻电影是独特的形式系统,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和独特解读规则
- 科幻电影跟普通电影之间是相互映衬的
- 科幻电影是发展的
- 了解科幻电影这种形式的基本内涵,有助于重建科幻电影认知
整体模式研究
时代 | 命名 | 特点 | 特点 | 模式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800s-1920s | 萌芽和草创时代 | 时代关注 | 世界是愿望的投影科幻是文学的未来发展脉络:自我-空间-时间 | 怪兽模式 空间喜剧 时间悲剧 |
1920s-1950s | 黄金时代 | 知识殖民 | 知识建构宇宙叙事达成未来 | 外物袭身/身向外物科技的惊异 技术帝国 未来历史 异乡异客 宇宙全史 乌托邦 |
1960s-1970s | 新浪潮时代 | 社会内观 | 外星球就是地球非决定性是宇宙的真谛 | 奇幻未来 毁灭之歌 历史自嘲 |
1970s-1980s | 女性主义时代 | 弱势自觉 | 边缘是人生常态女性有自己的未来 | 第二性外星人 |
1980s-2000s | 后人类主义时代 | 后人类主义 | 世界就是算法游戏就是人生 | 赛博朋克 生化危机 奇点断裂 |
2000s-2020s | 后科幻时代 | 杂糅 | 所有外星人都在地球上科学世界是魔法世界的投影 | 战争和国家 对抗抽象世界 探索多彩世界历险 |
中国科幻的故事模式
晚清/民国故事模式案例:
晚清/民国 | 逃亡+创新科技(《月球殖民地》-《错位》) |
---|---|
神魔、童话或言情+科技小道具(《新石头记》-《魔幻手机》) | |
哲思+神游+现实历险(《新法螺先生谈》) | |
科技强国梦(《十年后的中国》) | |
异域敌托邦(《猫城记》) | |
科技创新+资本的恶行(《在北极底下》-《珊瑚岛上的死光》) | |
战争+科技(间谍模式或强国模式)(《新纪元》《和平的梦》) |
共和国故事模式案例
共和国 | 太空历险(《从地球到火星》-《流浪地球》《冬眠》) |
---|---|
人文社科领域创新+意识形态斗争(《古峡迷雾》) | |
生物技术奇迹+人的改造(《布克的奇遇》-《美人鱼》) | |
新技术+儿童故事(《大气层消失》《霹雳贝贝》) | |
面对灾难: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(《祸匣打开之后》-《蒸发太平洋》《三体》) | |
历史重建:教训或意淫(《古峡迷雾》《地球的镜像》-《九层妖塔》) | |
极近的未来:讽刺小发明(《不可思议》《隐形侠》) |
科幻:从小说到电影
https://zhenyumi.github.io/posts/1223a75b/